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数量双降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数量双降

来源:经济日报2019-05-21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数量缩水,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和产品频繁爆雷有关。同时,由于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去通道化、降杠杆等已成为趋势,保本型产品将越来越少,影响了上市公司理财热情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大不如前。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5月17日,今年A股3600余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72家公司持有各类理财产品,规模合计达4563.24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6596个,与去年同期相比规模和数量均明显下降。去年同期,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有1098家,认购金额合计6805.45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合计9012个。

认购理财规模下降

过去3年中,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有增无减。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1702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产品规模达4.02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52853个。从类型上看,近3年来上市公司购买产品的理财类型逐渐多样化,2016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过75%,基金专户占比约15%,信托、结构性存款等其他类理财产品占比约10%。

如果从2011年至2018年来看,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从25.3亿元上升到1.77万亿元,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选择了期限较短、满足保本要求的银行理财产品。

但是,在今年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比回落至65%左右,逆回购、结构性存款、货币基金、券商收益权凭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等其他类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明显提升至约20%。

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理由和资金来源看,大体上有几类:一是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二是从二级市场或其他渠道募集的资金,开展短期理财。这类资金暂时没有明确用途,资金空闲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短期定存、银行活期的利息非常低,买一个短期理财产品获取相对高的利息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三是银行贷款所募集的资金。

中信建投分析师夏敏仁表示,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需要辩证看。一些营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出于等待合适投资时机、防范风险、日常经营周转等原因,往往持有大量资金,通过短期理财提高资金收益本无可厚非,如果认为此举是资金脱实向虚、不务正业则有待商榷。

首先,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往往有大量闲置资金,需要采用理财投资的方式管理现金。其次,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把购买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手段,可能不存在资金大面积脱实向虚的迹象,理财产品的短期性为流动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再次,上市公司将暂时闲置资金开展现金管理是对股东负责的一种体现。

理财规模为何缩水

对于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化纤等传统行业暂时不景气或者短期不宜盲目扩大规模的上市公司,辛苦经营产生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少数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大于净利润,能帮其避免亏损。过去几年里,就有诸如惠泉啤酒、陕鼓动力等多家公司依靠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使公司净利润为正。

但是,随着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上市公司认购理财规模开始回落。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2019年4月份,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6%,环比下降5个基点,基本上与2017年3月份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持平,创26个月最低值。

相比较来说,虽然银行理财收益高于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1.5%至1.95%的水平,但与过去几年动辄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过去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一般会选择给予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贷款授信的银行。商业银行在需要冲业绩时,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形成银行存款;反过来,上市公司需要贷款时,银行也愿意审批。但是,在银行理财收益预期下降时,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同盟”关系不再牢靠,上市公司的自有闲置资金也开始多元化选择,信托产品、逆回购、公募基金专户等成为选项。其中,部分资金就通过资管计划等形式回流二级市场。

除了收益因素,理财产品爆雷也是上市公司不太愿意投资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份,上市公司上海洗霸、中原内配、四方达发布公告,3家公司所购上海良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理财产品疑似“踩雷”,涉及资金1.74亿元难以兑付。今年1月份,扬杰科技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0%到0%,原因正是踩了私募基金理财的“地雷”。

此外,由于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暂时尚无“断货”的担心。但是,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去通道化、降杠杆等已成为趋势,保本型产品将越来越少,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情。金牛理财网分析师宫曼琳认为,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趋势已定,银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规模逐步压缩。这可能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引导规范理财

上市公司理财并不鲜见,但是有的公司长期热衷理财,将大规模资金砸向银行、信托理财产品,有的甚至借债理财,这样很容易影响主业发展,带来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为规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行为,监管部门曾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规定上市公司不能随意开展投资活动,并提出了购买的理财产品要具备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等特点,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的正常开展。

5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表示,对持续规范经营的优质上市公司,要在融资并购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乱象频出的问题公司、风险公司要重点聚焦,严格监管,做到抓两头带中间。

随着资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全面落地,理财收益回落,未来上市公司理财趋势将会如何?

首先,银行、基金、信托等机构可能会加快金融创新,为上市公司开发出更多合适的理财替代品,留住“金主”。其次,金融机构将加速自身转型,为上市公司服务。例如,上市公司不仅有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对公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在明确的诉求和目标之下,近两年国内多家银行陆续成立交易银行部,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向机构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再次,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在制度上规范上市公司理财,积极引导上市公司科学合理使用闲置资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数量双降

2019-05-2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数量缩水,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和产品频繁爆雷有关。同时,由于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去通道化、降杠杆等已成为趋势,保本型产品将越来越少,影响了上市公司理财热情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大不如前。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5月17日,今年A股3600余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72家公司持有各类理财产品,规模合计达4563.24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6596个,与去年同期相比规模和数量均明显下降。去年同期,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有1098家,认购金额合计6805.45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合计9012个。

认购理财规模下降

过去3年中,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有增无减。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1702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产品规模达4.02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数量52853个。从类型上看,近3年来上市公司购买产品的理财类型逐渐多样化,2016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过75%,基金专户占比约15%,信托、结构性存款等其他类理财产品占比约10%。

如果从2011年至2018年来看,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从25.3亿元上升到1.77万亿元,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选择了期限较短、满足保本要求的银行理财产品。

但是,在今年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比回落至65%左右,逆回购、结构性存款、货币基金、券商收益权凭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等其他类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明显提升至约20%。

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理由和资金来源看,大体上有几类:一是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二是从二级市场或其他渠道募集的资金,开展短期理财。这类资金暂时没有明确用途,资金空闲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短期定存、银行活期的利息非常低,买一个短期理财产品获取相对高的利息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三是银行贷款所募集的资金。

中信建投分析师夏敏仁表示,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需要辩证看。一些营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出于等待合适投资时机、防范风险、日常经营周转等原因,往往持有大量资金,通过短期理财提高资金收益本无可厚非,如果认为此举是资金脱实向虚、不务正业则有待商榷。

首先,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往往有大量闲置资金,需要采用理财投资的方式管理现金。其次,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把购买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手段,可能不存在资金大面积脱实向虚的迹象,理财产品的短期性为流动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再次,上市公司将暂时闲置资金开展现金管理是对股东负责的一种体现。

理财规模为何缩水

对于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化纤等传统行业暂时不景气或者短期不宜盲目扩大规模的上市公司,辛苦经营产生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少数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大于净利润,能帮其避免亏损。过去几年里,就有诸如惠泉啤酒、陕鼓动力等多家公司依靠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使公司净利润为正。

但是,随着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上市公司认购理财规模开始回落。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2019年4月份,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6%,环比下降5个基点,基本上与2017年3月份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持平,创26个月最低值。

相比较来说,虽然银行理财收益高于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1.5%至1.95%的水平,但与过去几年动辄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过去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一般会选择给予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贷款授信的银行。商业银行在需要冲业绩时,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形成银行存款;反过来,上市公司需要贷款时,银行也愿意审批。但是,在银行理财收益预期下降时,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同盟”关系不再牢靠,上市公司的自有闲置资金也开始多元化选择,信托产品、逆回购、公募基金专户等成为选项。其中,部分资金就通过资管计划等形式回流二级市场。

除了收益因素,理财产品爆雷也是上市公司不太愿意投资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份,上市公司上海洗霸、中原内配、四方达发布公告,3家公司所购上海良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理财产品疑似“踩雷”,涉及资金1.74亿元难以兑付。今年1月份,扬杰科技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0%到0%,原因正是踩了私募基金理财的“地雷”。

此外,由于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暂时尚无“断货”的担心。但是,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去通道化、降杠杆等已成为趋势,保本型产品将越来越少,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情。金牛理财网分析师宫曼琳认为,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趋势已定,银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规模逐步压缩。这可能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引导规范理财

上市公司理财并不鲜见,但是有的公司长期热衷理财,将大规模资金砸向银行、信托理财产品,有的甚至借债理财,这样很容易影响主业发展,带来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为规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行为,监管部门曾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规定上市公司不能随意开展投资活动,并提出了购买的理财产品要具备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等特点,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的正常开展。

5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表示,对持续规范经营的优质上市公司,要在融资并购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乱象频出的问题公司、风险公司要重点聚焦,严格监管,做到抓两头带中间。

随着资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全面落地,理财收益回落,未来上市公司理财趋势将会如何?

首先,银行、基金、信托等机构可能会加快金融创新,为上市公司开发出更多合适的理财替代品,留住“金主”。其次,金融机构将加速自身转型,为上市公司服务。例如,上市公司不仅有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对公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在明确的诉求和目标之下,近两年国内多家银行陆续成立交易银行部,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向机构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再次,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在制度上规范上市公司理财,积极引导上市公司科学合理使用闲置资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妍君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