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保险分红”骗局

小心“保险分红”骗局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19-10-10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会接到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电话或短信,以“保单分红”、“保单升级”、“售后服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事实上,这很可能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请消费者一定小心警惕。

  据悉,这些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在电话里会向消费者表示,这是以“分红”进行邀约,然后诱导消费者先退掉之前购买的保险,这样才能拿到“保单分红”等不实言论。其实,消费者只要通过保险公司网站、统一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验真实情况和相关人员资质,核实保险机构办公场所,了解保单分红具体情况,便可以识别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但是,有消费者会疑问,为什么这些不法分子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投保信息呢?随后生财君了解到,保险客户信息遭遇泄漏风险已经成为行业顽疾,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客户投保信息后,在网络或是其他非法渠道上廉价打包卖出,包括客户的车险、寿险等保单信息。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保单信息是保险公司重要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是不会主动让这些数据流通到市场的,而且会保护客户的保单信息不被泄露。但是,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一些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代理公司都开展了线上业务,而由于技术等问题,保单信息被盗取泄露是有可能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必须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轻易将保单内容泄露给他人,不要随意填写一些包含个人投保、个人理财等私人信息的调查报告,不与所谓的“代理人”签订任何私下协议,不轻易将所持保单、个人身份证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以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

  与此同时,生财君建议广大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明确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要盲目跟风消费,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业务。更不要被所谓的“高额分红”、“高息理财”诱惑,警惕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晨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小心“保险分红”骗局

2019-10-10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会接到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电话或短信,以“保单分红”、“保单升级”、“售后服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事实上,这很可能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请消费者一定小心警惕。

  据悉,这些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在电话里会向消费者表示,这是以“分红”进行邀约,然后诱导消费者先退掉之前购买的保险,这样才能拿到“保单分红”等不实言论。其实,消费者只要通过保险公司网站、统一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验真实情况和相关人员资质,核实保险机构办公场所,了解保单分红具体情况,便可以识别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但是,有消费者会疑问,为什么这些不法分子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投保信息呢?随后生财君了解到,保险客户信息遭遇泄漏风险已经成为行业顽疾,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客户投保信息后,在网络或是其他非法渠道上廉价打包卖出,包括客户的车险、寿险等保单信息。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保单信息是保险公司重要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是不会主动让这些数据流通到市场的,而且会保护客户的保单信息不被泄露。但是,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一些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代理公司都开展了线上业务,而由于技术等问题,保单信息被盗取泄露是有可能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必须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轻易将保单内容泄露给他人,不要随意填写一些包含个人投保、个人理财等私人信息的调查报告,不与所谓的“代理人”签订任何私下协议,不轻易将所持保单、个人身份证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以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

  与此同时,生财君建议广大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明确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要盲目跟风消费,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业务。更不要被所谓的“高额分红”、“高息理财”诱惑,警惕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晨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善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