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消费贷款千万别“任性”

学生消费贷款千万别“任性”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19-10-23

近年来,大学生因落入“校园贷”陷阱而引发的悲剧频频出现。近日,南京一大学生因借“校园贷”跳楼身亡的消息传出,再次将“校园贷”推到风口浪尖。

所谓“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一段时期以来,因非法“校园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多部门加大打击力度。2016年4月,教育部与原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更进一步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要求。

目前经过各方整治,虽然校园金融乱象整体上有所缓解,但改头换面的“校园贷”仍层出不穷,一些非法“校园贷”已经成为“校园害”。

校园为何成为网络借贷业务的主攻场所?

在业内看来,目前大学生不断增加的消费开支,已成为“校园贷”生存的土壤。一份市场机构调研发布的《中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00后”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不到500元,10年时间,大学生平均生活费增长了4倍。其中,数码产品、就餐、衣服帽子是生活费支出的三大项。

另外,网络借贷的便捷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大学生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小额贷款,还有的网络平台甚至打出“无息”的宣传。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本科以上的学历最多甚至可以申请5万元。相比正规金融机构相对繁琐的借贷手续,网络借贷对于大学生来说变成一件看上去极其“容易”的事,只需要下载个APP,注册申请即可。

大学生如何才能避免被“校园贷”“套路”?

不少学生本身就囊中羞涩且疏于财务规划,在面对一些心仪的数码产品时缺乏自制力,从而“突击消费”背负上财务负担,往往成为“校园贷”的诱骗目标。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园贷,但是一些贷款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披上了隐蔽性更强的“马甲”。

监管机构提示,一些“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美容贷”等各种“马甲”层出不穷,诱使一些大学生盲目消费,危害很大。一些理财观念薄弱的大学生易陷入恶性循环,一定要提高警惕。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大学生来说,远离“校园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广告宣传中出现的“免费”“优惠”“打折”“免息”多留个心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二是在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多学习金融常识,弄清其贷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提高对非法网贷业务的识别能力。

三是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及时找学校相关部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都有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的专项贷款。

四是倡导大学生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有大额消费及时征求家人的意见;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五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近年来,国家加大“校园贷”恶势力打击力度,不少案件中,涉案人员均以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大学生们在网络借贷时要注意保留证据,遇到非法催债等情况不要害怕和恐惧,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敏)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学生消费贷款千万别“任性”

2019-10-23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年来,大学生因落入“校园贷”陷阱而引发的悲剧频频出现。近日,南京一大学生因借“校园贷”跳楼身亡的消息传出,再次将“校园贷”推到风口浪尖。

所谓“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一段时期以来,因非法“校园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多部门加大打击力度。2016年4月,教育部与原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更进一步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要求。

目前经过各方整治,虽然校园金融乱象整体上有所缓解,但改头换面的“校园贷”仍层出不穷,一些非法“校园贷”已经成为“校园害”。

校园为何成为网络借贷业务的主攻场所?

在业内看来,目前大学生不断增加的消费开支,已成为“校园贷”生存的土壤。一份市场机构调研发布的《中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00后”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不到500元,10年时间,大学生平均生活费增长了4倍。其中,数码产品、就餐、衣服帽子是生活费支出的三大项。

另外,网络借贷的便捷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大学生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小额贷款,还有的网络平台甚至打出“无息”的宣传。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本科以上的学历最多甚至可以申请5万元。相比正规金融机构相对繁琐的借贷手续,网络借贷对于大学生来说变成一件看上去极其“容易”的事,只需要下载个APP,注册申请即可。

大学生如何才能避免被“校园贷”“套路”?

不少学生本身就囊中羞涩且疏于财务规划,在面对一些心仪的数码产品时缺乏自制力,从而“突击消费”背负上财务负担,往往成为“校园贷”的诱骗目标。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园贷,但是一些贷款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披上了隐蔽性更强的“马甲”。

监管机构提示,一些“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美容贷”等各种“马甲”层出不穷,诱使一些大学生盲目消费,危害很大。一些理财观念薄弱的大学生易陷入恶性循环,一定要提高警惕。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大学生来说,远离“校园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广告宣传中出现的“免费”“优惠”“打折”“免息”多留个心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二是在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多学习金融常识,弄清其贷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提高对非法网贷业务的识别能力。

三是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及时找学校相关部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都有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的专项贷款。

四是倡导大学生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有大额消费及时征求家人的意见;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五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近年来,国家加大“校园贷”恶势力打击力度,不少案件中,涉案人员均以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大学生们在网络借贷时要注意保留证据,遇到非法催债等情况不要害怕和恐惧,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善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