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缺长期资金?先给公募基金“松绑”!
截至目前,国内基金市场共有5157只公募基金,总份额超过12.87万亿份。

A股缺长期资金?先给公募基金“松绑”!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19-11-0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 周琳)日前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将“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公募机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等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动力,这是A股市场自1998年首次引入公募基金以来的又一次重点强调推动公募基金发展,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公募基金算长期资金吗?

  截至目前,国内基金市场共有5157只公募基金,总份额超过12.87万亿份,资产净值达129.26万亿元。其中,主要是开放式基金。

  曾几何时,公募基金是A股市场持股比例最高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被市场寄予“压舱石”“稳定器”“普惠利器”等厚望,也确实取得了收益和规模等方面的阶段性成绩。但是,经过20多年发展,公募基金的现状距离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期望仍有不小差距。10月28日,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21139.51亿元,占A股总市值53.92万亿的3.92%,占A股流通市值44.36万亿的4.76%,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23.56万亿的8.97%,远低于保险资金,与外资持股占比相差无几。

  部分基金公司带头放大市场的无序性、投机性,盲目追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发行规模,以“流量”为美;少数基金公司的治理偏离信托要求,投资人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证;部分创新型基金产品实际仍难以摆脱杠杆、嵌套和通道的“阴影”。长此以往,造成公募基金投资工具属性弱化,资本市场买方功能削弱,基金投资管理运作短期化,缺少长期核心价值。

  公募基金与其他长期资金相比还有距离

  公募基金难以成为长期资金有深层次的行业背景和监管因素,主要体现在“三难”。一是既要发挥普惠金融工具的属性,满足申赎自由的流动性需求,又要遵循形成长期资本的要求,“短钱难以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资金来源看,公募基金以散户化投资为主,真正的长期机构资金占比很小,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有长期配置需求的资金主要通过专户管理,对公募基金无法起到支持作用。从持有期限看,多数基金投资者并没有把基金作为长期配置工具,平均持有期短,少于一年的占44%,少于三年的占67%。

  二是既要保证投资管理透明、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严明,又要处理好公司股东、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方等5方的利益关系,“各方利益难以调和”。从公司治理层面看,公募基金公司同样面临国有股话语权独大、股权治理僵化、董事会功能受限、受托责任履行不充分等问题,股东利益尤其是大股东利益主导管理人行为和管理绩效评价。从基金产业链角度看,由于“产销”两端发育不足,过多依赖外部销售渠道,复杂的代销关系不仅削弱了公募基金募集职责,而且导致销售利益最大化加剧频繁申赎,长期资金难以“留住”。

  三是既要保证短期绩效排名考核过关,守住基金经理和投研人员的“饭碗”,又要留住长期价值投资的“帽子”,避免被市场诟病,这类“眼前绩效和长远名声”的矛盾,给基金管理人和股东形成更大的道德风险。从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公募基金过于追求短期规模和业绩增长,投资人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证;从基金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对人才专业价值重视不足,缺少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核心人才队伍不稳定,多年来人才流失严重。

  跳出行业因素,从政策和法治因素看,目前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所依托的上位法还有很大整合、统一的余地。《基金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保险法》等,既有信托关系主导的突出投资人利益优先原则的监管规则,也有民商关系主导的遵从平等合同主体地位的监管规则,受托财产法律属性不清晰,相关主体受托责任不明确,出现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同、违背委托人根本利益的现象。由此带来“刚性兑付”、“资金池”、“通道”、高杠杆结构化产品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业务屡禁不止,助长了投机文化,冲击大众理财本质和信托文化根基。

  给公募基金松绑迫在眉睫

  要让公募基金真正成为长期资金,首先必须给行业“松绑”,在大资管新规的架构下,让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继续规范行业发展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细化相关权责和属性;其次,优化行业发展的各项限制性条款,减少对基金产品创新的束缚,适当鼓励封闭式基金发展,让更多长期基金进得来、留得住,真正让公募基金“减负”一身轻;再次,继续完善行业产业链条,合理调整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等各方的利益关系,让基金公司“解放”出来专心搞投资研究,不再为各方利益奔走,不再沦为仅靠“流量”维系的财富管理产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A股缺长期资金?先给公募基金“松绑”!

2019-11-0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 周琳)日前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将“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公募机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等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动力,这是A股市场自1998年首次引入公募基金以来的又一次重点强调推动公募基金发展,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公募基金算长期资金吗?

  截至目前,国内基金市场共有5157只公募基金,总份额超过12.87万亿份,资产净值达129.26万亿元。其中,主要是开放式基金。

  曾几何时,公募基金是A股市场持股比例最高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被市场寄予“压舱石”“稳定器”“普惠利器”等厚望,也确实取得了收益和规模等方面的阶段性成绩。但是,经过20多年发展,公募基金的现状距离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期望仍有不小差距。10月28日,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21139.51亿元,占A股总市值53.92万亿的3.92%,占A股流通市值44.36万亿的4.76%,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23.56万亿的8.97%,远低于保险资金,与外资持股占比相差无几。

  部分基金公司带头放大市场的无序性、投机性,盲目追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发行规模,以“流量”为美;少数基金公司的治理偏离信托要求,投资人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证;部分创新型基金产品实际仍难以摆脱杠杆、嵌套和通道的“阴影”。长此以往,造成公募基金投资工具属性弱化,资本市场买方功能削弱,基金投资管理运作短期化,缺少长期核心价值。

  公募基金与其他长期资金相比还有距离

  公募基金难以成为长期资金有深层次的行业背景和监管因素,主要体现在“三难”。一是既要发挥普惠金融工具的属性,满足申赎自由的流动性需求,又要遵循形成长期资本的要求,“短钱难以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资金来源看,公募基金以散户化投资为主,真正的长期机构资金占比很小,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有长期配置需求的资金主要通过专户管理,对公募基金无法起到支持作用。从持有期限看,多数基金投资者并没有把基金作为长期配置工具,平均持有期短,少于一年的占44%,少于三年的占67%。

  二是既要保证投资管理透明、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严明,又要处理好公司股东、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方等5方的利益关系,“各方利益难以调和”。从公司治理层面看,公募基金公司同样面临国有股话语权独大、股权治理僵化、董事会功能受限、受托责任履行不充分等问题,股东利益尤其是大股东利益主导管理人行为和管理绩效评价。从基金产业链角度看,由于“产销”两端发育不足,过多依赖外部销售渠道,复杂的代销关系不仅削弱了公募基金募集职责,而且导致销售利益最大化加剧频繁申赎,长期资金难以“留住”。

  三是既要保证短期绩效排名考核过关,守住基金经理和投研人员的“饭碗”,又要留住长期价值投资的“帽子”,避免被市场诟病,这类“眼前绩效和长远名声”的矛盾,给基金管理人和股东形成更大的道德风险。从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公募基金过于追求短期规模和业绩增长,投资人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证;从基金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对人才专业价值重视不足,缺少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核心人才队伍不稳定,多年来人才流失严重。

  跳出行业因素,从政策和法治因素看,目前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所依托的上位法还有很大整合、统一的余地。《基金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保险法》等,既有信托关系主导的突出投资人利益优先原则的监管规则,也有民商关系主导的遵从平等合同主体地位的监管规则,受托财产法律属性不清晰,相关主体受托责任不明确,出现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同、违背委托人根本利益的现象。由此带来“刚性兑付”、“资金池”、“通道”、高杠杆结构化产品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业务屡禁不止,助长了投机文化,冲击大众理财本质和信托文化根基。

  给公募基金松绑迫在眉睫

  要让公募基金真正成为长期资金,首先必须给行业“松绑”,在大资管新规的架构下,让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继续规范行业发展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细化相关权责和属性;其次,优化行业发展的各项限制性条款,减少对基金产品创新的束缚,适当鼓励封闭式基金发展,让更多长期基金进得来、留得住,真正让公募基金“减负”一身轻;再次,继续完善行业产业链条,合理调整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等各方的利益关系,让基金公司“解放”出来专心搞投资研究,不再为各方利益奔走,不再沦为仅靠“流量”维系的财富管理产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秋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