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超5千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已落实到项目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任妍)6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发出一个“信号”,做好四个“对冲”。
第一,适当提高赤字率,明确发出积极信号。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积极对冲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
第二,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分配给地方统筹使用,重点投向国家支持的、有资产收益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加大各类结转结存资金盘活使用力度,多渠道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补财政减收增支缺口。
第三,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
第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不折不扣用在落实“六保”任务和减税降费等方面。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
第五,加强预算平衡,对冲疫情减收影响。中央本级力求在执行中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减收问题,在压减中央本级支出的同时,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实现收支平衡。
抗疫特别国债方面,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已于7月底全部发行完毕。在资金下达使用方面,7月初,扣除省级按规定留用部分后,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至市县基层;截至7月29日,已有5105亿元落实到24199个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财政部还构建起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监控,确保财力真正下沉到基层,快速高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