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仓超3万亿元 境外机构成为中国债市投资新力量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中国证券报记者 张勤峰)央行上海总部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达3.1万亿元,创出新高。6年多来,境外机构的中国债券持仓规模增长超6倍,市场份额升至3%以上,持有近10%的中国国债,逐渐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开放、债券“纳指”、利差走阔、汇率升值等多重利好共振之下,预计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规模和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
前11月持仓规模增逾9000亿元
12月伊始,“债券通”、中债登、上清所月报数据纷纷“报喜”:11月境外机构全面加仓中国债券。
“债券通”数据显示,11月“债券通”总成交4850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中债登托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境外机构托管量27663亿元,较上月末增加836亿元,连增24个月。上清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境外机构托管量为3252亿元,较上月末增加131亿元。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达3.1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967亿元。
近年来,经常有人用“抢筹”“爆买”来形容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中债登于2014年6月首次披露的境外机构持仓数据为4368亿元,在银行间债市总托管量中占比不到1.5%。如今,境外机构持仓已突破3万亿元,6年多来增长了6倍以上,持仓占比也升至3%以上。仅今年前11个月,境外机构的持仓规模就增加了9038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买入卖出之外,债券到期等也会影响持仓数据。考虑到境外机构持有不少短期债券,其净买入规模应该比9038亿元多。
坚定买入中国债券
“债市新力量”。日前,经济学家李奇霖在以此为题的文章中写道,境外机构已逐渐成为中国债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首先,体量渐增。当前,手握超3万亿元中国债券的境外机构,已成为仅次于境内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的市场第三大投资主体。其次,购买力强。即便债市历经多个周期,境外机构持仓数据仍持续上升,始终是中国债券坚定买家。近几年,境外机构加仓力度进一步加大。2017年9月持仓突破1万亿元,2019年7月突破2万亿元,2020年11月突破3万亿元。第三,入市者众。境外机构还在持续入市。截至11月末,共893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当月新增17家。
尽管市场份额仅略超3%,但境外机构对部分券种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据统计,境外机构主要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同业存单,合计占其持仓的93%。截至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1.79万亿元,约占记账式国债托管量的10%。另据兴业研究测算,今年前9月,境外机构增持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同期该券种的净融资规模中分别占14%和19%。
增持势头将延续
境外机构影响力提升正是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一个缩影。从持仓数据看,2017年以来境外机构加仓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应着中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步伐的一个时期:2017年“债券通”开通、2018年免税政策出台、2019年推出“金融开放11条”、2020年QFII/RQFII额度取消……更丰富的入市渠道、更友好的政策环境、更完善的配套制度提振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热情。
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开放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的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增加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大趋势将延续。
从投资角度看,当前中国债券极具性价比。一是中外利差大,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超过230基点,处于历史高位。二是人民币汇率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以上,在主要货币中表现抢眼。市场人士指出,利差和汇率是影响境外机构尤其是境外商业类机构参与中国债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