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报告显示:移动支付虽便利,安全意识不可松!
报告指出,公众在使用移动支付时的安全意识仍有待提升。

中国银联报告显示:移动支付虽便利,安全意识不可松!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1-02-03

  2月1日,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频率稳步增长。数据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去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相较2019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每日三付是2020年移动支付的平均水平,支付频次超过3次的比例较2019年大幅提升11%,超过5次的比例占总人群的四分之一。

  据介绍,这是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连续第14年跟踪调查中国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行为。

  报告指出,公众在使用移动支付时的安全意识仍有待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日趋肯定,加上移动支付的普遍性日益增加,人们对于使用移动支付也越加放心。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是安全的。但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大多数人认为其安全防范措施相对薄弱,特别是高龄与低收入群体使用的支付验证方式种类单一、不安全移动支付行为偏多,如“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和“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的风险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同时,报告显示用户对风险的认知更多放在支付交易验证环节,约七成人群会在转账时核验收款人信息,超过六成人群会关注每一笔交易的提示,但是其他安全操作关注不足,如设置复杂交易密码、设置每笔交易上限、仔细阅读交易环节的安全提示等有效措施的用户占比仅不足四成。

  报告提示了精准诈骗行为的风险。数据显示,2020年仅8%的受访者遭遇了在网络诈骗中经济受损的状况。相较2019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诈骗无孔不入,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均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八成来自短信渠道。同时,不法分子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行为值得公众重点防范,如公司职员、企业主以及老年人更多遭遇仿冒公检法等身份类诈骗威胁;二三线城市受访人群则遭遇较多社交软件中发布的活动类诈骗与缴费等日常生活类诈骗。

  中国银联风控专家建议消费者守护好个人信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管理好个人账户及二维码,及时注销睡眠银行卡及账户,切勿出借、出租银行卡及收款码,若出借账户被用于非法资金转移,提供者将被立案追诉且5年不能使用移动支付;二是守护好个人敏感信息,注意识别套路,防范不法分子以“高利理财”、“虚拟货币”、“网络借贷”为噱头进行“利益”诱惑实施欺诈;三是坚决抵制网络赌博、“跑分”等非法平台活动,一旦发现此类非法平台,要提醒身边亲友注意并积极通过“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中心”(http://jubao.pcac.org.cn/)、公安部“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综合举报平台”(http://dbjb.mps.gov.cn/)等官方网站举报。(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中国银联报告显示:移动支付虽便利,安全意识不可松!

2021-02-03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2月1日,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频率稳步增长。数据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去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相较2019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每日三付是2020年移动支付的平均水平,支付频次超过3次的比例较2019年大幅提升11%,超过5次的比例占总人群的四分之一。

  据介绍,这是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连续第14年跟踪调查中国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行为。

  报告指出,公众在使用移动支付时的安全意识仍有待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日趋肯定,加上移动支付的普遍性日益增加,人们对于使用移动支付也越加放心。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是安全的。但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大多数人认为其安全防范措施相对薄弱,特别是高龄与低收入群体使用的支付验证方式种类单一、不安全移动支付行为偏多,如“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和“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的风险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同时,报告显示用户对风险的认知更多放在支付交易验证环节,约七成人群会在转账时核验收款人信息,超过六成人群会关注每一笔交易的提示,但是其他安全操作关注不足,如设置复杂交易密码、设置每笔交易上限、仔细阅读交易环节的安全提示等有效措施的用户占比仅不足四成。

  报告提示了精准诈骗行为的风险。数据显示,2020年仅8%的受访者遭遇了在网络诈骗中经济受损的状况。相较2019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诈骗无孔不入,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均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八成来自短信渠道。同时,不法分子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行为值得公众重点防范,如公司职员、企业主以及老年人更多遭遇仿冒公检法等身份类诈骗威胁;二三线城市受访人群则遭遇较多社交软件中发布的活动类诈骗与缴费等日常生活类诈骗。

  中国银联风控专家建议消费者守护好个人信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管理好个人账户及二维码,及时注销睡眠银行卡及账户,切勿出借、出租银行卡及收款码,若出借账户被用于非法资金转移,提供者将被立案追诉且5年不能使用移动支付;二是守护好个人敏感信息,注意识别套路,防范不法分子以“高利理财”、“虚拟货币”、“网络借贷”为噱头进行“利益”诱惑实施欺诈;三是坚决抵制网络赌博、“跑分”等非法平台活动,一旦发现此类非法平台,要提醒身边亲友注意并积极通过“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中心”(http://jubao.pcac.org.cn/)、公安部“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综合举报平台”(http://dbjb.mps.gov.cn/)等官方网站举报。(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翁小荔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