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绿色金融“先手棋”
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

下好绿色金融“先手棋”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1-11-19

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平均水平。

同时,绿色贷款仍存短板,特别是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此外,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领域,诸多问题也待解,如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提升“气候风险”保险产品的覆盖率等。

为此,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绿色金融应从信贷、债券、保险三方面入手,针对各自领域存在的不足,重点下好三招“先手棋”,为支持实现“30·60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加大清洁能源信贷支持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设立这项专项再贷款的用意何在?这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关。面对这一实际国情,必须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在此过程中,清洁能源占比将逐步提升。但反观绿色信贷,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3.79万亿元,占比不足27%,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提升?“从减排潜力看,能源、建筑、交通是减排空间最大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说,绿色金融要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减少经济对碳密集产业的依赖。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同时,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如创新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贷款发展仍面临制约,其中就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问题。为此,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可研究降低绿色贷款的风险权重,由此降低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业务成本、提高回报率。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入绿色领域。

另一方面,财政为绿色贷款提供贴息支持。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率先做出部署。根据会议,将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

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

日前,全国首单碳市场履约挂钩债券发行——广东惠州平海发电厂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

“可持续挂钩发展债券,这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债务融资工具。”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它将债券条款、票面利率与发行人的减排目标、效果进行锁定,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又推动企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绿色债券是绿色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资本市场服务绿色产业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存量规模已近1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且尚无违约案例。

绿色分类标准的日益完善,也为绿色债券拓展了发展空间。此前,央行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的标准得到统一。11月4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覆盖了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即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

“这对于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央行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在自愿基础上,市场主体可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市场发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

尽管绿色债券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痛点,发行成本偏高就是其中之一。据金融监管部门统计,与同发行日、同评级、同期限的普通债券发行利率相比,2020年仅有约45%的绿色债券发行利率偏低,其余的绿色债券要么利率相当,要么利率更高。

业内人士分析,高成本的主因有三,即发行规模相对较小、发行连续性不强、阶段性供需关系不匹配。此外,由于绿色项目周期较长、投资收益不高,其发行定价较少与项目收益挂钩,而是根据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债券期限等条款定价,发行成本优势不显著。

绿色保险产品亟待补位

相较于已取得积极进展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则稍显滞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目前绿色保险产品却亟待补位。

“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我国绿色保险还有差距。”马骏说,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和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不断扩大绿色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增加产品种类,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

记者获悉,作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已率先出台“促进绿色保险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先后开发了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系列绿色农业保险产品。

其中,人保财险湖州分公司推出了“白茶低温(干旱)指数保险”,把“干旱影响茶叶生长”列入保险范围。对于白茶种植企业来说,若遭遇恶劣气象条件、产生经济损失,能够通过保险产品进行风险缓释。

除了风险缓释与调节,保险资金还因期限结构长、投资目标多元等特点,能够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通常情况下,保险资金的期限长、体量大,有能力、有条件承担一定的短期成本,其资金特点与绿色投资相匹配。”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参与绿色投资将成为保险资金服务“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成为提前布局重点领域的有益尝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下好绿色金融“先手棋”

2021-11-19 06:30:04 来源: 0 条评论

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平均水平。

同时,绿色贷款仍存短板,特别是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此外,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领域,诸多问题也待解,如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提升“气候风险”保险产品的覆盖率等。

为此,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绿色金融应从信贷、债券、保险三方面入手,针对各自领域存在的不足,重点下好三招“先手棋”,为支持实现“30·60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加大清洁能源信贷支持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设立这项专项再贷款的用意何在?这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关。面对这一实际国情,必须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在此过程中,清洁能源占比将逐步提升。但反观绿色信贷,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3.79万亿元,占比不足27%,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提升?“从减排潜力看,能源、建筑、交通是减排空间最大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说,绿色金融要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减少经济对碳密集产业的依赖。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同时,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如创新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贷款发展仍面临制约,其中就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问题。为此,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可研究降低绿色贷款的风险权重,由此降低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业务成本、提高回报率。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入绿色领域。

另一方面,财政为绿色贷款提供贴息支持。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率先做出部署。根据会议,将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

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

日前,全国首单碳市场履约挂钩债券发行——广东惠州平海发电厂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

“可持续挂钩发展债券,这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债务融资工具。”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它将债券条款、票面利率与发行人的减排目标、效果进行锁定,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又推动企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绿色债券是绿色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资本市场服务绿色产业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存量规模已近1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且尚无违约案例。

绿色分类标准的日益完善,也为绿色债券拓展了发展空间。此前,央行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的标准得到统一。11月4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覆盖了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即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

“这对于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央行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在自愿基础上,市场主体可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市场发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

尽管绿色债券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痛点,发行成本偏高就是其中之一。据金融监管部门统计,与同发行日、同评级、同期限的普通债券发行利率相比,2020年仅有约45%的绿色债券发行利率偏低,其余的绿色债券要么利率相当,要么利率更高。

业内人士分析,高成本的主因有三,即发行规模相对较小、发行连续性不强、阶段性供需关系不匹配。此外,由于绿色项目周期较长、投资收益不高,其发行定价较少与项目收益挂钩,而是根据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债券期限等条款定价,发行成本优势不显著。

绿色保险产品亟待补位

相较于已取得积极进展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则稍显滞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目前绿色保险产品却亟待补位。

“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我国绿色保险还有差距。”马骏说,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和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不断扩大绿色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增加产品种类,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

记者获悉,作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已率先出台“促进绿色保险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先后开发了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系列绿色农业保险产品。

其中,人保财险湖州分公司推出了“白茶低温(干旱)指数保险”,把“干旱影响茶叶生长”列入保险范围。对于白茶种植企业来说,若遭遇恶劣气象条件、产生经济损失,能够通过保险产品进行风险缓释。

除了风险缓释与调节,保险资金还因期限结构长、投资目标多元等特点,能够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通常情况下,保险资金的期限长、体量大,有能力、有条件承担一定的短期成本,其资金特点与绿色投资相匹配。”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参与绿色投资将成为保险资金服务“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成为提前布局重点领域的有益尝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佩兰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