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运行呈现新特征,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企业等民间部门持有的对外资产比重相应提升,目前已成为我国对外资金运用的主体,6月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形式的资产分别占我国对外资产的27%、11%和24%。
为什么要鼓励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将一部分外汇资源由国家集中持有转为民间分散持有,有助于建立开放型经济和提高外汇资源使用效率。从外汇市场建设、汇率市场化和自由浮动等角度看,私人部门应该更多地持有对外资产,实现“藏汇于民”。201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有涨有跌呈现双向波动,企业和银行也就是民间部门持汇意愿也在逐渐增强。
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有助于优化我国对外投资及收益的结构。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对外投资,有利于市场“这只手”更好发挥作用,继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作出积极贡献。
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民间部门提升对外资产负债的匹配度。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各类投资4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分别增长18%和31%,体现了境内主体多元化配置资产的需求;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增长2.8倍,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快速增长态势,在境内外币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境内主体自主调节资产负债配置,平衡了其他项目资金流入,有助于国际收支自主平衡。
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有助于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去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推动下,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更加活跃。总的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已经从“双顺差”走向大体均衡。未来,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