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一)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一)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2-03-03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将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进一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7%。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基础。

节能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下一步,要继续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形成有效碳排放控制阀门。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把节能作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首要途径,以更大力度实施节能降耗。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保障压力,也有利于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早日实现碳中和。(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直达资金范围扩大

建立财政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大创新。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优化分配流程,强化资金监管,持续保持直达机制“快、准、严”的特点和体系成熟、运作灵活的突出优势,促进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高”。

直达资金范围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增量资金过渡到以存量资金为主,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基本实现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在途时间大大减少。

同时,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直达资金的使用重点,推动资金投向紧要处、关键点、刀刃上,为地方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各项利好政策加密布局下,重点人群就业措施精准得力。2021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成为就业重中之重,量身定制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支持举措,积极实施百万青年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简化优化毕业生就业手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去年底就业去向落实率好于上年。

农民工就业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春节前因地制宜开展稳岗留工,春节后全力推进返岗复工,深入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统筹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切实兜牢困难人员的民生底线。截至目前,外出务工规模持续增加,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14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60个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628万人。(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2021年,我国粮食在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此前确定的生产目标,创造了“十八连丰”的成绩,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一方面,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全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洪涝灾害、持续阴雨天气等不利影响再获丰收,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加大粮食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收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有效发力企业减负

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发展。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减税降费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精准实施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减税降费措施有力落实,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两年平均增长18.2%。(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就业政策精准得力

2021年,宏观政策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一是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全年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超过1500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近1000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31亿元。二是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迈上新起点,灵活就业用工类型、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制度安排。

同时,高质量就业取得长足进展。聚焦促进供需匹配,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有机衔接,全国各地组织了常态化、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各类促就业专项行动发布招聘岗位超过7000多万个,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网络招聘市场延续活跃态势。(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财政支出精打细算

2021年,我国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合理确定赤字率,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又释放出我国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坚持开好“前门”、严堵“后门”,依法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初步建立起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保持必要支出规模,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控制在年初预算规模以内。财政支出压一般、保重点,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基本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小微金融精准帮扶

小微企业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就业。为了有效减轻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小微企业抵押品短缺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全力帮助小微市场主体渡难关、谋发展。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吸纳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领域和行业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有关部门强化联动,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建立包含51.5万家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名录库,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8.3万亿元,带动就业3500万人。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金融惠企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优化融资环境,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2021年,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调控目标顺利完成。一方面,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这与全球物价明显上行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展示了国家保供稳价措施良好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另一方面,从全年价格传导上看,上游原材料涨价势头减弱,食品价格回落,非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6个月保持在1.2%至1.3%区间。同时,消费者物价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工业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反映出部分制造业生产投入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当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供应充足,煤炭、油气等基础能源保障有力,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2021年,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2021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下降6%。

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其中,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7.49万亿元,增长7.8%。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引导转移支付资金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支持地方提高财力水平。不断强化激励约束,对加强困难县最低保障、提高县级财力水平和均衡度成效明显的省份,在资金分配时予以奖励。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一)

2022-03-03 06:30:46 来源: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将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进一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7%。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基础。

节能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下一步,要继续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形成有效碳排放控制阀门。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把节能作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首要途径,以更大力度实施节能降耗。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保障压力,也有利于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早日实现碳中和。(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直达资金范围扩大

建立财政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大创新。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优化分配流程,强化资金监管,持续保持直达机制“快、准、严”的特点和体系成熟、运作灵活的突出优势,促进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高”。

直达资金范围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增量资金过渡到以存量资金为主,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基本实现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在途时间大大减少。

同时,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直达资金的使用重点,推动资金投向紧要处、关键点、刀刃上,为地方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各项利好政策加密布局下,重点人群就业措施精准得力。2021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成为就业重中之重,量身定制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支持举措,积极实施百万青年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简化优化毕业生就业手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去年底就业去向落实率好于上年。

农民工就业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春节前因地制宜开展稳岗留工,春节后全力推进返岗复工,深入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统筹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切实兜牢困难人员的民生底线。截至目前,外出务工规模持续增加,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14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60个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628万人。(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2021年,我国粮食在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此前确定的生产目标,创造了“十八连丰”的成绩,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一方面,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全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洪涝灾害、持续阴雨天气等不利影响再获丰收,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加大粮食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收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有效发力企业减负

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发展。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减税降费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精准实施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减税降费措施有力落实,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两年平均增长18.2%。(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就业政策精准得力

2021年,宏观政策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一是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全年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超过1500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近1000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31亿元。二是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迈上新起点,灵活就业用工类型、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制度安排。

同时,高质量就业取得长足进展。聚焦促进供需匹配,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有机衔接,全国各地组织了常态化、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各类促就业专项行动发布招聘岗位超过7000多万个,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网络招聘市场延续活跃态势。(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财政支出精打细算

2021年,我国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合理确定赤字率,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又释放出我国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坚持开好“前门”、严堵“后门”,依法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初步建立起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保持必要支出规模,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控制在年初预算规模以内。财政支出压一般、保重点,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基本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小微金融精准帮扶

小微企业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就业。为了有效减轻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小微企业抵押品短缺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全力帮助小微市场主体渡难关、谋发展。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吸纳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领域和行业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有关部门强化联动,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建立包含51.5万家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名录库,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8.3万亿元,带动就业3500万人。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金融惠企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优化融资环境,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2021年,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调控目标顺利完成。一方面,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这与全球物价明显上行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展示了国家保供稳价措施良好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另一方面,从全年价格传导上看,上游原材料涨价势头减弱,食品价格回落,非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6个月保持在1.2%至1.3%区间。同时,消费者物价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工业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反映出部分制造业生产投入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当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供应充足,煤炭、油气等基础能源保障有力,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2021年,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2021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下降6%。

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其中,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7.49万亿元,增长7.8%。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引导转移支付资金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支持地方提高财力水平。不断强化激励约束,对加强困难县最低保障、提高县级财力水平和均衡度成效明显的省份,在资金分配时予以奖励。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佩兰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