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个人养老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个人养老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近期,有关部门密集提出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举措。专家表示,短期看,这些举措将进一步稳定投资者预期,提振各方信心,维护市场稳定;长远看,各渠道中长期资金有望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机构投资者比例稳步提升

近期,受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A股出现了大幅震荡。如何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以平抑短期市场波动,进一步提高市场韧性,成为监管层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持续推动保险、理财、信托等各类资管机构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公募基金等形式提高权益投资实际占比。

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比较而言,短期资金过分追求短期收益,其占比过高会造成市场短期波动较大,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推动市场投资者机构化进程,加快推进养老金以及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对于资本市场长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流通股市值占比从2019年初的18%,上升至2021年底的24.6%。同时,外资逐渐成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供给者。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表示,这几年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取得较大进展,2019年至2021年共引进股票市场外资887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4.5%左右。

不过,专家表示,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整体占比仍然偏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海外中长期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资产,在国内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和在制度层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可以吸引和导入更多的海外中长期资金。”章俊说。

个人养老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证监会表示,《意见》有助于加快构建养老金、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资本市场将助力养老金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实现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规模性,通过积极投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发展个人养老金有望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有助于培育和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也有利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有利于相关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新业务开展,也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类型的长期投资者。从一些成熟市场经验看,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为其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对其股市长期稳健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个人养老金的收入支付特征决定了其是以长期保值增值为目标,安全性、稳健性较高,所以个人养老金的大力发展会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流入,对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

发挥专业投资者优势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不断为吸引各类机构投资者创造条件,专业机构投资者得以快速发展。

以公募基金为例,公募基金以及权益类基金规模实现大规模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超25.6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为9万亿元,占比为35.2%。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迅速发展,增强了资本市场买方力量,通过市场化方式对上市公司融资、运作形成了有效制衡,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专业投资者作用?“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入中长期资金。”在李湛看来,应进一步推动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加速出台引导资金长期投资的相关政策。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对保险资金而言,可以继续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等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投资;对银行理财资金来说,银行理财业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能力建设,稳步涉入和扩大权益类资产投资。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个人养老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2022-05-03 06:30:28 来源: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近期,有关部门密集提出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举措。专家表示,短期看,这些举措将进一步稳定投资者预期,提振各方信心,维护市场稳定;长远看,各渠道中长期资金有望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机构投资者比例稳步提升

近期,受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A股出现了大幅震荡。如何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以平抑短期市场波动,进一步提高市场韧性,成为监管层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持续推动保险、理财、信托等各类资管机构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公募基金等形式提高权益投资实际占比。

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比较而言,短期资金过分追求短期收益,其占比过高会造成市场短期波动较大,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推动市场投资者机构化进程,加快推进养老金以及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对于资本市场长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流通股市值占比从2019年初的18%,上升至2021年底的24.6%。同时,外资逐渐成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供给者。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表示,这几年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取得较大进展,2019年至2021年共引进股票市场外资887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4.5%左右。

不过,专家表示,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整体占比仍然偏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海外中长期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资产,在国内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和在制度层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可以吸引和导入更多的海外中长期资金。”章俊说。

个人养老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证监会表示,《意见》有助于加快构建养老金、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资本市场将助力养老金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实现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规模性,通过积极投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发展个人养老金有望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有助于培育和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也有利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有利于相关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新业务开展,也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类型的长期投资者。从一些成熟市场经验看,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为其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对其股市长期稳健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个人养老金的收入支付特征决定了其是以长期保值增值为目标,安全性、稳健性较高,所以个人养老金的大力发展会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流入,对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

发挥专业投资者优势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不断为吸引各类机构投资者创造条件,专业机构投资者得以快速发展。

以公募基金为例,公募基金以及权益类基金规模实现大规模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超25.6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为9万亿元,占比为35.2%。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迅速发展,增强了资本市场买方力量,通过市场化方式对上市公司融资、运作形成了有效制衡,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专业投资者作用?“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入中长期资金。”在李湛看来,应进一步推动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加速出台引导资金长期投资的相关政策。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对保险资金而言,可以继续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等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投资;对银行理财资金来说,银行理财业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能力建设,稳步涉入和扩大权益类资产投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秋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