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
按照央行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即社融)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社融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

来源:澎湃新闻2022-06-06

要了解我国的金融系统,就一定要了解和读懂社融。

如果把我国整个经济社会按照“用钱的”和“给钱的”来区分的话,那么经济可以一分为二,用钱的大致是实体经济,给钱的则是金融机构(或可称为虚拟经济)。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实体经济总共向金融机构借了多少钱,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社融”。

社融是什么?

按照央行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即社融)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社融一共包含四个大类,十多个分项。四个大类,指表内(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表外(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前面这两项也称非标),直接融资(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权),以及其他(包括各种小项如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所有项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这三项加总,是社融规模总量占比的近九成。

社融的构成,基本代表了我国的金融业务构成,也能体现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例如,通过社融可以看到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因为人民币贷款占到了整个社融的六成以上;在直接融资当中,又以债券融资为主,因为社融中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占到了三成;也能看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因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仅占社融百分之三而已。从社融的构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各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借了多少钱。因此,社融是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又是实体经济的总负债。

社融不是从来就有的。本来,银行信贷就可以基本说明全社会借了多少钱,但是后来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方式、借款渠道越来越多,银行信贷就越发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总体融资状况了。于是就有了社融这一概念,并从2011年开始公布数据。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既包括债券、股权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还包括比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标融资,非标这块实际就是影子银行。

社融的存量、增量又说明什么?

社融有两个重要的数量类型,一个是存量,另一个是增量。

因为社融会不断累积利息,所以社融存量一般是不断增长的。2022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6.46万亿元,也就是说,整个实体经济一共向金融机构借了300多万亿的债。社融对比GDP的话,就能看出我国的总体杠杆率,比如,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14万亿元,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出我国目前的总杠杆率大致就是3:1(当前实体部门杠杆率为280%左右)。

如果需要以社融来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话,增量数据更重要。增量代表了到期归还和新借款项轧差后的净增值,也就是实体经济里面新的融资总量。因为企业要做投资、搞建设,一般都得先借钱,有了钱才能购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之后才会开工,所以社融增量有提前预告经济活动态势的作用。如果实体经济新借的钱多,那接下来的经济就更有活力,社融的增量大致可以提前两个月预告未来的经济活力。

最近的社融是什么状况?

每月10-15日,央行会发布《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2022年5月13日,央行发布了《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了9468亿元,增量减少了一半还多。社融增量打了对折,超出市场预期,一时间评论颇多。

4月社融增量的各个子项变化情况如下:“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60亿元,同比多减48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亿元,同比少减21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15亿元,同比少减71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557亿元,同比多减40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479亿元,同比少145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912亿元,同比多17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66亿元,同比多352亿元。”

可以看到,真正影响巨大、对上月的社融造成最大拖累的,是人民币贷款这一项。单这一项,就少增了9200多亿。而其他项目,对同比的影响最多也就只是百亿级别的,影响不大。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是增加的,企业债也基本持平,能发债的企业多是大企业,所以,从社融子项可以看出,财政已经足够发力,大企业也已经在努力投入,但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动力多有不足。

4月以来,上海及周边的供应链受到很大影响,并影响到长三角及更广的地区,经济乏力,因而企业投融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相应减少,这些都是造成人民币贷款下降的原因。此外,一季度通常是银行的开门红时段,有很多项目银行都抢在一季度已经放款了,没有太多新的项目的话,到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降幅就更突显出来。

社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社融只是表象,背后的主导力量之一是货币政策。经济体系内流动性是否充沛要看M2,4月份的M2同比增长10.5%,和3月相比增了0.8个百分点,这个增速已经创下2020年12月以来的单月增长新高,也高于市场预期。M2代表的是实体部门的存款,M2增长这么多说明经济体系内是有钱的,货币正处于宽松阶段。货币供应充足,这就是所谓的宽货币。

但钱多并不直接对应贷款增加,贷款的增加有两个条件,一是企业有贷款的需求,需要扩张业务;二是银行觉得可以将贷款放给有需求的企业,落地形成贷款的增加。但近几个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叠加之前房地产等行业的整顿,这个时候还在选择扩张的企业实在不多,因而从需求端看贷款没有增加的动能。从供给端看,因整体经济条件变差,风险增大,所以能通过银行授信审批的项目相应减少,这样即使有贷款需求,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贷款投放增加。因此,即使金融体系里的资金充裕,也并不一定能顺畅的传导到实际经济里面去,这就是所谓的紧信用。

紧信用并非银行自己的主动选择,是由经济下行被动形成的。迫于经营压力,银行当然有放贷的意愿,绝大部分银行的主要润来源还是依赖利息收入,但银行必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放贷。经济下行,相对安全的企业和项目不断减少,信用就越发收紧。为了打破经济下行造成信用收紧、信用收紧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的循环,监管当局已经放松了对于融资规模的管控,允许一定程度的加杠杆。货币虽宽,信用仍紧,社融增量的恢复还有待时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

社融包罗万象,将全社会实体经济从金融机构的融资几乎全部概括其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其实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融资结构,甚至关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价值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多直接融资渠道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怎么着也是间接融资,中间渠道会增加融资的成本,而且银行作为中介机构一旦出现大的风险问题,将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适当降低间接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渠道,将能平衡间接、直接融资的结构,更好的满足实际经济中各种企业对于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接纳程度的资金的需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居民、企业和政府融资比例更加合理的社融结构,居民应破除一味投资买房做按揭的加杠杆形式,而适当增加用于消费的杠杆,才能有利于促进消费,提振经济活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更为方便地取得更为充足、更为低廉的融资支持;此外政府平台等发债融资,应更着眼长远,提高投资效率,并且逐步降低倚靠加大投资来振兴和发展经济的路径依赖。

我们需要的,更是一个能彰显公平正义的社融。我们期待总括了全社会融资活动的社融,能强调对后进及弱小者的扶持,能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也能更加强对于绿色低碳的推动,最终保障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不再缺乏资财,无财早已不再是社会之患,但如何用

全社会的金融资源和累积的财富,则是当下更需深究的课题。社融,是天下最大的财务,是我国最厚的一笔借贷账本,我们应该读懂这本账,并且各自努力,使这本账朝着更利于国计民生的远景继续记录和缮写。

[作者薛键为某全国性外资银行总行部门总经理,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社融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

2022-06-06 06:30:11 来源:

要了解我国的金融系统,就一定要了解和读懂社融。

如果把我国整个经济社会按照“用钱的”和“给钱的”来区分的话,那么经济可以一分为二,用钱的大致是实体经济,给钱的则是金融机构(或可称为虚拟经济)。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实体经济总共向金融机构借了多少钱,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社融”。

社融是什么?

按照央行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即社融)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社融一共包含四个大类,十多个分项。四个大类,指表内(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表外(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前面这两项也称非标),直接融资(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权),以及其他(包括各种小项如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所有项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这三项加总,是社融规模总量占比的近九成。

社融的构成,基本代表了我国的金融业务构成,也能体现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例如,通过社融可以看到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因为人民币贷款占到了整个社融的六成以上;在直接融资当中,又以债券融资为主,因为社融中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占到了三成;也能看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因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仅占社融百分之三而已。从社融的构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各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借了多少钱。因此,社融是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又是实体经济的总负债。

社融不是从来就有的。本来,银行信贷就可以基本说明全社会借了多少钱,但是后来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方式、借款渠道越来越多,银行信贷就越发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总体融资状况了。于是就有了社融这一概念,并从2011年开始公布数据。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既包括债券、股权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还包括比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标融资,非标这块实际就是影子银行。

社融的存量、增量又说明什么?

社融有两个重要的数量类型,一个是存量,另一个是增量。

因为社融会不断累积利息,所以社融存量一般是不断增长的。2022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6.46万亿元,也就是说,整个实体经济一共向金融机构借了300多万亿的债。社融对比GDP的话,就能看出我国的总体杠杆率,比如,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14万亿元,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出我国目前的总杠杆率大致就是3:1(当前实体部门杠杆率为280%左右)。

如果需要以社融来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话,增量数据更重要。增量代表了到期归还和新借款项轧差后的净增值,也就是实体经济里面新的融资总量。因为企业要做投资、搞建设,一般都得先借钱,有了钱才能购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之后才会开工,所以社融增量有提前预告经济活动态势的作用。如果实体经济新借的钱多,那接下来的经济就更有活力,社融的增量大致可以提前两个月预告未来的经济活力。

最近的社融是什么状况?

每月10-15日,央行会发布《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2022年5月13日,央行发布了《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了9468亿元,增量减少了一半还多。社融增量打了对折,超出市场预期,一时间评论颇多。

4月社融增量的各个子项变化情况如下:“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60亿元,同比多减48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亿元,同比少减21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15亿元,同比少减71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557亿元,同比多减40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479亿元,同比少145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912亿元,同比多17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66亿元,同比多352亿元。”

可以看到,真正影响巨大、对上月的社融造成最大拖累的,是人民币贷款这一项。单这一项,就少增了9200多亿。而其他项目,对同比的影响最多也就只是百亿级别的,影响不大。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是增加的,企业债也基本持平,能发债的企业多是大企业,所以,从社融子项可以看出,财政已经足够发力,大企业也已经在努力投入,但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动力多有不足。

4月以来,上海及周边的供应链受到很大影响,并影响到长三角及更广的地区,经济乏力,因而企业投融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相应减少,这些都是造成人民币贷款下降的原因。此外,一季度通常是银行的开门红时段,有很多项目银行都抢在一季度已经放款了,没有太多新的项目的话,到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降幅就更突显出来。

社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社融只是表象,背后的主导力量之一是货币政策。经济体系内流动性是否充沛要看M2,4月份的M2同比增长10.5%,和3月相比增了0.8个百分点,这个增速已经创下2020年12月以来的单月增长新高,也高于市场预期。M2代表的是实体部门的存款,M2增长这么多说明经济体系内是有钱的,货币正处于宽松阶段。货币供应充足,这就是所谓的宽货币。

但钱多并不直接对应贷款增加,贷款的增加有两个条件,一是企业有贷款的需求,需要扩张业务;二是银行觉得可以将贷款放给有需求的企业,落地形成贷款的增加。但近几个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叠加之前房地产等行业的整顿,这个时候还在选择扩张的企业实在不多,因而从需求端看贷款没有增加的动能。从供给端看,因整体经济条件变差,风险增大,所以能通过银行授信审批的项目相应减少,这样即使有贷款需求,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贷款投放增加。因此,即使金融体系里的资金充裕,也并不一定能顺畅的传导到实际经济里面去,这就是所谓的紧信用。

紧信用并非银行自己的主动选择,是由经济下行被动形成的。迫于经营压力,银行当然有放贷的意愿,绝大部分银行的主要润来源还是依赖利息收入,但银行必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放贷。经济下行,相对安全的企业和项目不断减少,信用就越发收紧。为了打破经济下行造成信用收紧、信用收紧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的循环,监管当局已经放松了对于融资规模的管控,允许一定程度的加杠杆。货币虽宽,信用仍紧,社融增量的恢复还有待时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

社融包罗万象,将全社会实体经济从金融机构的融资几乎全部概括其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融,其实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融资结构,甚至关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价值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多直接融资渠道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怎么着也是间接融资,中间渠道会增加融资的成本,而且银行作为中介机构一旦出现大的风险问题,将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适当降低间接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渠道,将能平衡间接、直接融资的结构,更好的满足实际经济中各种企业对于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接纳程度的资金的需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居民、企业和政府融资比例更加合理的社融结构,居民应破除一味投资买房做按揭的加杠杆形式,而适当增加用于消费的杠杆,才能有利于促进消费,提振经济活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更为方便地取得更为充足、更为低廉的融资支持;此外政府平台等发债融资,应更着眼长远,提高投资效率,并且逐步降低倚靠加大投资来振兴和发展经济的路径依赖。

我们需要的,更是一个能彰显公平正义的社融。我们期待总括了全社会融资活动的社融,能强调对后进及弱小者的扶持,能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也能更加强对于绿色低碳的推动,最终保障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不再缺乏资财,无财早已不再是社会之患,但如何用

全社会的金融资源和累积的财富,则是当下更需深究的课题。社融,是天下最大的财务,是我国最厚的一笔借贷账本,我们应该读懂这本账,并且各自努力,使这本账朝着更利于国计民生的远景继续记录和缮写。

[作者薛键为某全国性外资银行总行部门总经理,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翁小荔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