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以工业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过程,工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时至今日,这些经济强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但他们的工业发展水平仍处在世界前列,是国家实力的根本支撑。我国是世界上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正在改变工业化道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快速演变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我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工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工业现代化处于重要地位,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把握好发展趋势,多方发力推进工业现代化。
认识工业现代化重要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不断升级和广泛运用,给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价值创造方式、产业联系与布局等带来巨大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工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以资本、劳动要素等为主转向以数据要素等为主,将把工业现代化推向一个全新的轨道。眼下,支撑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平台型企业和新型基础设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产业数据化将成为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方面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对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提出更高要求。在新技术影响下,工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生态会发生巨大变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网络化将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
一是绿色化。绿色是现代工业的底色。这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产工艺、最终产品、环境影响、回收循环等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普及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绿色标识。绿色技术创新不但有助于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使节能环保及其相关服务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转型。
二是智能化。这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使社会生产向数据驱动、实时在线、智能主导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生产设备和产品将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能力。工业智能化将会重构工业生产方式,提高研发与生产效率,加强市场反应,改善用户服务,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智能化建立在以软件、数字传输、集成分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一些传统产业因数字赋能而焕发生机。在智能化生产范式下,产业竞争优势将向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方向转变。
三是服务化。这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是传统工业化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工业企业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的直接对接,企业不仅可以大批量生产,也能以较低成本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个性化定制是我国结束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后新的需求浪潮,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和企业新增利润来源。工业生产的服务化是工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点看,用三次产业结构指标衡量现代工业化水平的有效性会大幅降低,保持制造业占比并不是指维护传统落后的产业业态,而是要顺应新工业化发展趋势,打造制造业新优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网络化。这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服务化使企业产品生产更加体现服务客户的本质,那么网络化则使全社会经济活动依托网络平台走向更加专业化,企业会根据性价比决定外包还是自己生产,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业务活动组织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而更加灵活,消费者也有更大选择范围。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平台的算力、算法与网络化条件下的市场公平竞争、公平交易息息相关,网络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推进工业现代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要求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
一是把握阶段性。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未来的各个发展时期中,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石这一重要定位不会变,需要持续推进工业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应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到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之处。就工业现代化而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协调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大中小微企业、内资与外资的关系,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促进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征程上,我们面对的是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是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严峻风险挑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积极进取、开拓前行。要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要认识到,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是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帮助更多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配套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推进工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既立足国内大循环又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推进工业现代化要多方发力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工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多方发力、共同推进。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宏观经济,要注意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各种政策协调,处理好长期政策目标落实与短期经济稳定运行的衔接。
政府要着力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创造条件,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增加上游能源与原材料供给,稳定价格,打通物流堵点,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鼓励绿色消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要切实提高监管水平,促进数字平台企业发展。要加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投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换道超车”机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缩小关键核心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瞄准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运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积极发展运营新模式、新业务,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积极开展企业间合作,形成以链主企业为首的企业共生共进的产业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在满足消费升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价值创造,还要稳定出口市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推进工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