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把握消费新趋势 为经济发展添薪续力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消费活,经济稳。新迹象、新需求反映出我国消费复苏的基底仍在,进一步提振了消费市场的信心,将为经济发展积蓄“有生力量”。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导致供应链不够畅通、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商家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618”多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意义。
节庆活动促销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消费活力,今年“618”,一些地方政府推出消费券,大手笔派发“红包”。多家电商平台摒弃了复杂的优惠规则,加大了促销力度,修改了预售、促销时间,消费者不必再熬夜下单,“买买买”更方便了。从效果来看,“618”成绩单还是比较亮眼的。
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京东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再创新高;小米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突破187亿元;银泰百货迎来二季度以来客流最高峰,多个品牌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线上线下,消费回暖,说明前期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了一定释放,也彰显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作为观察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今年“618”也有一些新动向、新亮点值得关注。首先,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压力,人们的购物心态变了,少了盲目“剁手”,多了理性选择,“刚需”“节约”等成为关键词。电商公布的“618”数据显示,日用品、美妆、食品饮料等,依然是线上平台销售量较高的品类。
其次,升级类消费需求加速释放。“618”大促期间,除了柴米油盐外,绿色智能家居家电、露营、健身等新型消费比较活跃。比如,苏宁易购门店7万元以上家电套购订单同比增长103%,30万元以上套购订单同比翻3倍。
由此观之,人们不是不消费,而是通过“不乱花”来降低支出,进而追求更务实、更高品质的消费。“非必要不购买”“非必要不囤积”,消费回归理性,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对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凭借更先进的技术、更出色的设计、更可靠的品质和更优异的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活,经济稳。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新迹象、新需求反映出我国消费复苏的基底仍在,进一步提振了消费市场的信心,将为经济发展积蓄“有生力量”。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线下消费业态经营压力较大,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转弱,消费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
腰包鼓了,人们才敢“花钱”。因此,短期来说,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聚焦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急难愁盼问题,落实落细政策举措,持续提振消费信心。长远来说,则要继续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努力稳定就业市场,不断优化消费环境,进而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应该看到,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我国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供应链趋向稳定、物流速度加快,我国消费市场已积累了不少利好因素。相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消费将逐步回升,不断为中国经济添薪续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