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
我们要立足特殊国情、具体农情和时代背景,回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等一系列问题,找准着力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2-07-05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延伸至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城乡协同实现现代化的一体化过程,外延拓展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有机系统。我们要立足特殊国情、具体农情和时代背景,回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等一系列问题,找准着力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我国现有2亿多户农户,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和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仍将是长期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动能不足,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这些仍然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短板问题。

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社会转型、消费升级等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出更高需求,但农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尚未能同步调适,“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看,外部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系统安全性和产业链韧性带来新挑战。传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供应链断链、结构性短缺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如何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建立更稳定的、有韧性的、可抗冲击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为基本前提,以实现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有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安全保障力、产业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端稳中国人饭碗。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和底盘就是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心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统筹考量口粮、非口粮食物、饲料作物的供需结构关系,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有效调配关系。要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深入推进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在耕地保护、加大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探索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多源头、多渠道、多品种的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和供应体系。

推动“三链”协同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产业振兴,关键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协同升级。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与乡村信息业深入发展,促进康养、休闲、电商等业态模式创新。提升创新链,将科技全方位深度植入产业链,加快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推动现代生物技术、设施装备、数字化技术等精准化应用与示范。完善利益链,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此,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发挥其公共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赋予更多资源统筹的自主权,形成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加快推动城乡双向开放,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制度设计,破除限制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要素良性循环。

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产业链韧性是经济韧性的关键,决定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此,要搭建国家粮食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平台,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控制”的思路,全面构建“全产业链风险—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风险管控体系。同时,建立风险管控联动和共治响应机制,健全国家、省、市、县多级协同管控,各区域合作联动,多部门联合会商的粮食安全风险报告制度、风险研判机制和共治共享机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

2022-07-05 06:30:09 来源: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延伸至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城乡协同实现现代化的一体化过程,外延拓展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有机系统。我们要立足特殊国情、具体农情和时代背景,回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等一系列问题,找准着力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我国现有2亿多户农户,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和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仍将是长期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动能不足,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这些仍然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短板问题。

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社会转型、消费升级等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出更高需求,但农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尚未能同步调适,“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看,外部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系统安全性和产业链韧性带来新挑战。传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供应链断链、结构性短缺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如何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建立更稳定的、有韧性的、可抗冲击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为基本前提,以实现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有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安全保障力、产业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端稳中国人饭碗。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和底盘就是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心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统筹考量口粮、非口粮食物、饲料作物的供需结构关系,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有效调配关系。要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深入推进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在耕地保护、加大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探索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多源头、多渠道、多品种的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和供应体系。

推动“三链”协同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产业振兴,关键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协同升级。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与乡村信息业深入发展,促进康养、休闲、电商等业态模式创新。提升创新链,将科技全方位深度植入产业链,加快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推动现代生物技术、设施装备、数字化技术等精准化应用与示范。完善利益链,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此,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发挥其公共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赋予更多资源统筹的自主权,形成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加快推动城乡双向开放,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制度设计,破除限制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要素良性循环。

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产业链韧性是经济韧性的关键,决定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此,要搭建国家粮食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平台,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控制”的思路,全面构建“全产业链风险—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风险管控体系。同时,建立风险管控联动和共治响应机制,健全国家、省、市、县多级协同管控,各区域合作联动,多部门联合会商的粮食安全风险报告制度、风险研判机制和共治共享机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佩兰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