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金融改革“试验田”,重庆如何追“绿”而行?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块“试验田”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要“试”什么?重庆具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这块金融改革“试验田”,重庆如何追“绿”而行?

来源:上游新闻2022-08-29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获批。

这是我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重庆首个经国务院同意的专项金融改革试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块“试验田”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要“试”什么?重庆具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为啥“试”?

重庆,山水之城,千里长江重庆段江水绵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一直都是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

早在2017年,重庆印发首个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规划从重庆实际出发,核心点便是“长江流域保护”和“产业转型”。

“事实上,重庆对绿色金融的探索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初,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上报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方案,提出“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推动重庆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

同时,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还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绿色项目(企业)认定评价标准,完成全国首个金融支持碳中和课题《重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

相关政策合力推动下,重庆市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壮大。记者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落地首批碳减排贷款13个、贷款9.6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96%,预计每年带动的碳减排量达2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重庆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过这些年探索,已经具有展开创新性研究的基础。”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认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于重庆而言,不仅是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助推重庆更好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在重庆市基本建立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试”什么?

环顾全国,近几年,人民银行陆续指导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等省(区)的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这些地区,绿色金融取得快速发展。

作为“后来者”,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其是一脉相承,但又有自身鲜明特点。”

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于六省(区)的九地,重庆呈现“全域覆盖、双碳导向、产融协同、科技赋能”的特点。

“重庆是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综合性强,囊括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主要高排放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此外,重庆还是首次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省级经济体,更加重视整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新举措。

围绕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

如,以当前各方高度关注的双碳战略为例,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农林行业碳汇,探索碳资产配额回购、核证自愿减排量置换等融资业务”,一旦能形成一整套能走通、可复制的经验,将会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出示范作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如何追“绿”而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重庆交汇叠加,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启动,无疑将为重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载入“推进器”。

看好这一契机,近两日,多家在渝金融机构相继发布了各自发展的计划或打算。那么,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追“绿”而行?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胜建议,绿色金融新赛道正在孕育无限商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更应强化绿色机遇意识,加强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懂绿色、知市场、精资本的人才队伍。同时,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细分产业行业和绿色领域,找准行业企业融资难点、痛点来科学设计金融产品。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且与产业链的结合有待加强,在市场定价上,也存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在李敬看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重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和“试验田”。

李敬表示,要补足这些短板,一方面,需要财政税收方面的激励政策和工具,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营造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环境;另一方面,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绿色金融业务中的精准获客、信用评价、风险识别、风险定价等关键环节,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最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度、金融供需的匹配度。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这块金融改革“试验田”,重庆如何追“绿”而行?

2022-08-29 06:30:27 来源: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获批。

这是我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重庆首个经国务院同意的专项金融改革试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块“试验田”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要“试”什么?重庆具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为啥“试”?

重庆,山水之城,千里长江重庆段江水绵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一直都是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

早在2017年,重庆印发首个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规划从重庆实际出发,核心点便是“长江流域保护”和“产业转型”。

“事实上,重庆对绿色金融的探索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初,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上报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方案,提出“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推动重庆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

同时,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还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绿色项目(企业)认定评价标准,完成全国首个金融支持碳中和课题《重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

相关政策合力推动下,重庆市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壮大。记者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落地首批碳减排贷款13个、贷款9.6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96%,预计每年带动的碳减排量达2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重庆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过这些年探索,已经具有展开创新性研究的基础。”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认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于重庆而言,不仅是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助推重庆更好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在重庆市基本建立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试”什么?

环顾全国,近几年,人民银行陆续指导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等省(区)的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这些地区,绿色金融取得快速发展。

作为“后来者”,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其是一脉相承,但又有自身鲜明特点。”

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于六省(区)的九地,重庆呈现“全域覆盖、双碳导向、产融协同、科技赋能”的特点。

“重庆是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综合性强,囊括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主要高排放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此外,重庆还是首次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省级经济体,更加重视整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新举措。

围绕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

如,以当前各方高度关注的双碳战略为例,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农林行业碳汇,探索碳资产配额回购、核证自愿减排量置换等融资业务”,一旦能形成一整套能走通、可复制的经验,将会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出示范作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如何追“绿”而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重庆交汇叠加,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启动,无疑将为重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载入“推进器”。

看好这一契机,近两日,多家在渝金融机构相继发布了各自发展的计划或打算。那么,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追“绿”而行?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胜建议,绿色金融新赛道正在孕育无限商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更应强化绿色机遇意识,加强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懂绿色、知市场、精资本的人才队伍。同时,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细分产业行业和绿色领域,找准行业企业融资难点、痛点来科学设计金融产品。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且与产业链的结合有待加强,在市场定价上,也存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在李敬看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重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和“试验田”。

李敬表示,要补足这些短板,一方面,需要财政税收方面的激励政策和工具,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营造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环境;另一方面,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绿色金融业务中的精准获客、信用评价、风险识别、风险定价等关键环节,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最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度、金融供需的匹配度。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佩兰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