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对于历史长河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人生旅途却近乎小半程。在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有一批中年员工,从豆蔻年华到知命之年,他们见证了农行一代代跨越、一次次转型。
在企业发展中,他们由懵懂少年成长为“中流砥柱”,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凝聚中国梦,承载企业情。从荣昌到石柱,从綦江到巫溪,在重庆农行44个分支行,数千名员工中,将记录25人,有柜员、大堂助理、档案管理员,也有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
记者们通过一系列报道,串起一支重庆农行员工精神的梦之队。他们与农行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真诚服务、爱岗敬业、努力上进的企业精神,为重庆农行增强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着重庆农行的“辨识度”。
在重庆市巫溪县方圆百里的干部群众中,提起农行巫溪支行个人金融部经理王长朝的名字,人们无不耳熟能详。这位今年(2017年)刚刚步入知名之岁的男人,用独特的嗓音传递出一丝丝沧桑的味道,但语气,依旧坚定。30余年来,他始终战斗在业务经营第一线,用敢打敢拼的“亮剑”精神,克服一道道难关,为百姓带去福祉,为农行坚守一线的业务人员们树立了榜样。
身处一线30余年
1985年,老王迈入农行的大门,进入白鹿镇营业所,那一年,他刚满十七岁。
营业所给这位年轻人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工商信贷员,等同于现在的客户经理。或许老王自己都没想到,这些年历经营业部主任、个贷中心主任等等岗位的调动,但始终没离开过农行的业务经营领域。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老王经历颇多,有些回忆令他难忘,有些则令他至今心有余悸。
2010年,巫溪支行正式启动“惠农通”工程,时任支行个经部经理的老王,带领团队深入各个山村,普及“惠农通”知识。
早些年,进入部分乡镇的道路还未硬化,更没有护栏。道路里边,随处可见摇摇欲坠的泥土山石;而道路外侧,尽是令人目眩的悬崖绝壁,足以用险恶来形容。正因如此,团队中不少人都有着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一次,老王的两位同事乘摩托车进村,途中摩托车打滑侧翻,两人摔倒在地,小半截身子探出马路,而身后便是悬崖……
老王也有类似的经历:一次下乡,途中下起暴雨,老王几人赶忙躲到一块靠山凸出的岩石下避雨,没过几天,老王再次经过避雨的地方,发现已经完全坍塌。再度回忆起这件事,老王还感到一阵后怕。
即使面对如此的艰险,老王和团队却没有丝毫的退却,连续20多天吃住在乡村。白天,老王带领团队布放、维护机具,进行操作培训;夜里,老王一行人还要和农民朋友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和农行的支农规划。
日复一日的艰苦努力换来回报,截至2017年,巫溪县30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已实现“惠农通”全覆盖,“惠农通”机器共布放451台,“惠农e通‘四融平台’”机具共布放72台,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问题。
30余年里,老王跑遍了巫溪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有的一来一回便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令王长朝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去中鹿乡,到乡上单边车程3个小时,再经过颠簸的土路进到村里,一趟下来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等一行人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已“跨境”走到了另一个区县。
他是老百姓的福星
在老王这些年走过的乡镇中,部分乡镇有点“特殊”。
中岗乡位于巫溪县西部,地处巫溪县、云阳县、开州区结合部,是重庆市深度贫困乡,现有建卡贫困户1050户3984人。这1050户贫困户,时刻牵动着老王的心。
建卡贫困户何时能够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同样让老王时刻牵挂着。老王牵头成立助推中岗乡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小组,不畏山高路远,送“贷”下乡。他白天驱车3个小时赶往中岗乡召开院坝会宣讲金融扶贫政策、收集贷款资料,保证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建卡贫困户应贷尽贷,晚上加班加点审资料、录系统、及时发放贷款。短短一个月,老王共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00余万元。年过五旬的他还学会了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与贫困户沟通,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老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农业银行作为党的银行、国家的银行,贫困农户不脱贫,巫溪农行不退出。
老百姓想创业:一缺资金、二缺资源。这个道理,老王心里比谁都清楚。他总是尽己所能,只要贷款审核达标的农户,老王争取一户也不落下。
2011年,老王主动联系县扶贫办和烟草公司,带队深入各乡村40多天。烟叶大户往往分散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从一座山步行到另一座山常常要四五个小时,老王和团队为了赶时间,一天只顾得上吃两顿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也成了常态。他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40多天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750万元,成功帮助多位农户实现增收。
截至2016年5月末,经老王调查确认和放款审核的农村居民住房抵押农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3147笔,金额15594万元,惠及农户970户。
上山下乡时常要在当地过夜,老王和团队只得租住在镇里乡上的旅店。由于鲜有客人,旅店不止条件简陋,卫生情况同样堪忧。有的旅店床上都垫起了灰尘、床单也是湿的,有的窗户甚至都是纸糊的。山里的夜晚异常寒冷,老王他们只得自掏腰包买电热毯保暖。但就算条件如此艰苦,老王也从来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
“我祖辈都是农民,我对三农工作情有独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心,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在工作中,我受点累、吃点苦算不了什么。”老王说到。
坚守农行人的底线
在外,老王跋山涉水,深入基层,确保助农惠农工作顺利开展;而在内部管理上,老王同样尽心竭力。
老王始终坚持个人贷款经营与管理并重,他时常强调:“贷款不仅要放得出、收得回,还要经得起各种审计与检查。”在老王眼里,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需要做到四个标准:“一控险、二严禁、三亲见、四核查。”在老王的严格要求下,巫溪支行贷款率不良排名近几年在全市均名列前茅,支行上下最棘手的不良贷款全部交由他的团队负责。
2013年,支行组建个贷中心,老王担任中心主任,参与拟定了《巫溪支行个贷中心集中经营管理办法》和《绩效计价考核办法》,实行把贷款发放笔数、金额和不良贷款压降额度全额计价的全新考核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经理的营销积极性和风险控制意识。
这些年里,老王的工作大多围绕着“信贷”二字展开,他掌管着大量贷款的审批,可以说手握“巨款”。盯上老王手里“巨款”的人不在少数,但老王,全部拒之门外。“拒绝一份收礼,便能为农行挽回一份损失。”老王坚定地说到。
32年,这是老王的工龄,也是他扎根一线的时间,机构业务先进个人、三农业务先进个人、优秀客户经理……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与褒奖。32年里,老王见证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由愁眉苦脸到喜气洋洋;耕种由粗犷到机械化管理;农村发展从提速到提质。在老王看来,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亮剑“精神,克服艰难险阻,为农村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技术:余松时 美编设计:高斯奇)
20、30年对于历史长河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人生旅途却近乎小半程。在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有一批中年员工,从豆蔻年华到知命之年,他们见证了农行一代代跨越、一次次转型。
在企业发展中,他们由懵懂少年成长为“中流砥柱”,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凝聚中国梦,承载企业情。从荣昌到石柱,从綦江到巫溪,在重庆农行44个分支行,数千名员工中,将记录25人,有柜员、大堂助理、档案管理员,也有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
记者们通过一系列报道,串起一支重庆农行员工精神的梦之队。他们与农行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真诚服务、爱岗敬业、努力上进的企业精神,为重庆农行增强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着重庆农行的“辨识度”。
在重庆市巫溪县方圆百里的干部群众中,提起农行巫溪支行个人金融部经理王长朝的名字,人们无不耳熟能详。这位今年(2017年)刚刚步入知名之岁的男人,用独特的嗓音传递出一丝丝沧桑的味道,但语气,依旧坚定。30余年来,他始终战斗在业务经营第一线,用敢打敢拼的“亮剑”精神,克服一道道难关,为百姓带去福祉,为农行坚守一线的业务人员们树立了榜样。
身处一线30余年
1985年,老王迈入农行的大门,进入白鹿镇营业所,那一年,他刚满十七岁。
营业所给这位年轻人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工商信贷员,等同于现在的客户经理。或许老王自己都没想到,这些年历经营业部主任、个贷中心主任等等岗位的调动,但始终没离开过农行的业务经营领域。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老王经历颇多,有些回忆令他难忘,有些则令他至今心有余悸。
2010年,巫溪支行正式启动“惠农通”工程,时任支行个经部经理的老王,带领团队深入各个山村,普及“惠农通”知识。
早些年,进入部分乡镇的道路还未硬化,更没有护栏。道路里边,随处可见摇摇欲坠的泥土山石;而道路外侧,尽是令人目眩的悬崖绝壁,足以用险恶来形容。正因如此,团队中不少人都有着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一次,老王的两位同事乘摩托车进村,途中摩托车打滑侧翻,两人摔倒在地,小半截身子探出马路,而身后便是悬崖……
老王也有类似的经历:一次下乡,途中下起暴雨,老王几人赶忙躲到一块靠山凸出的岩石下避雨,没过几天,老王再次经过避雨的地方,发现已经完全坍塌。再度回忆起这件事,老王还感到一阵后怕。
即使面对如此的艰险,老王和团队却没有丝毫的退却,连续20多天吃住在乡村。白天,老王带领团队布放、维护机具,进行操作培训;夜里,老王一行人还要和农民朋友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和农行的支农规划。
日复一日的艰苦努力换来回报,截至2017年,巫溪县30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已实现“惠农通”全覆盖,“惠农通”机器共布放451台,“惠农e通‘四融平台’”机具共布放72台,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问题。
30余年里,老王跑遍了巫溪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有的一来一回便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令王长朝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去中鹿乡,到乡上单边车程3个小时,再经过颠簸的土路进到村里,一趟下来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等一行人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已“跨境”走到了另一个区县。
他是老百姓的福星
在老王这些年走过的乡镇中,部分乡镇有点“特殊”。
中岗乡位于巫溪县西部,地处巫溪县、云阳县、开州区结合部,是重庆市深度贫困乡,现有建卡贫困户1050户3984人。这1050户贫困户,时刻牵动着老王的心。
建卡贫困户何时能够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同样让老王时刻牵挂着。老王牵头成立助推中岗乡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小组,不畏山高路远,送“贷”下乡。他白天驱车3个小时赶往中岗乡召开院坝会宣讲金融扶贫政策、收集贷款资料,保证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建卡贫困户应贷尽贷,晚上加班加点审资料、录系统、及时发放贷款。短短一个月,老王共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00余万元。年过五旬的他还学会了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与贫困户沟通,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老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农业银行作为党的银行、国家的银行,贫困农户不脱贫,巫溪农行不退出。
老百姓想创业:一缺资金、二缺资源。这个道理,老王心里比谁都清楚。他总是尽己所能,只要贷款审核达标的农户,老王争取一户也不落下。
2011年,老王主动联系县扶贫办和烟草公司,带队深入各乡村40多天。烟叶大户往往分散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从一座山步行到另一座山常常要四五个小时,老王和团队为了赶时间,一天只顾得上吃两顿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也成了常态。他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40多天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750万元,成功帮助多位农户实现增收。
截至2016年5月末,经老王调查确认和放款审核的农村居民住房抵押农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3147笔,金额15594万元,惠及农户970户。
上山下乡时常要在当地过夜,老王和团队只得租住在镇里乡上的旅店。由于鲜有客人,旅店不止条件简陋,卫生情况同样堪忧。有的旅店床上都垫起了灰尘、床单也是湿的,有的窗户甚至都是纸糊的。山里的夜晚异常寒冷,老王他们只得自掏腰包买电热毯保暖。但就算条件如此艰苦,老王也从来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
“我祖辈都是农民,我对三农工作情有独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心,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在工作中,我受点累、吃点苦算不了什么。”老王说到。
坚守农行人的底线
在外,老王跋山涉水,深入基层,确保助农惠农工作顺利开展;而在内部管理上,老王同样尽心竭力。
老王始终坚持个人贷款经营与管理并重,他时常强调:“贷款不仅要放得出、收得回,还要经得起各种审计与检查。”在老王眼里,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需要做到四个标准:“一控险、二严禁、三亲见、四核查。”在老王的严格要求下,巫溪支行贷款率不良排名近几年在全市均名列前茅,支行上下最棘手的不良贷款全部交由他的团队负责。
2013年,支行组建个贷中心,老王担任中心主任,参与拟定了《巫溪支行个贷中心集中经营管理办法》和《绩效计价考核办法》,实行把贷款发放笔数、金额和不良贷款压降额度全额计价的全新考核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经理的营销积极性和风险控制意识。
这些年里,老王的工作大多围绕着“信贷”二字展开,他掌管着大量贷款的审批,可以说手握“巨款”。盯上老王手里“巨款”的人不在少数,但老王,全部拒之门外。“拒绝一份收礼,便能为农行挽回一份损失。”老王坚定地说到。
32年,这是老王的工龄,也是他扎根一线的时间,机构业务先进个人、三农业务先进个人、优秀客户经理……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与褒奖。32年里,老王见证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由愁眉苦脸到喜气洋洋;耕种由粗犷到机械化管理;农村发展从提速到提质。在老王看来,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亮剑“精神,克服艰难险阻,为农村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技术:余松时 美编设计:高斯奇)
开篇语